的確很難,以我自己為例,看到某些東西時心有所感,就會想記錄下來,若不如此,好比船過水無痕,那個心境已不在,沒有寫的動力。
此外,有些時事性的討論,如果不在第一時間加入,幾天後就沒人看了,當然會想在第一時間發表自己的意見。
然而,轉念一想,如果寫下的東西只是為了「逞一時之快」,而那個「心境已不在」似乎說明了感觸並不是值得收藏,那麼寫與不寫真的有差嗎?如果必須要在第一時間之後所發表的意見就沒有人看,那麼發表的東西真的有很大的意義嗎?
克服以上的慣性,並不容易。
而且現在的媒體報導,品質越來越難以掌握,看到媒體報導時,我都得三思:報導是否真實?論述是否合理?幕後是否隱藏特定動機?
舉例來說,前天各大媒體大肆報導李登輝前總統到成功大學演講的過程中,遭到陸生嗆話,於是有大批鄉民藉此高聲謾罵對岸,結果發現這個新聞報導的內容與現實差距甚大。(參考:http://buzzorange.com/2015/11/13/china-student-and-the-fact-of-these-news/)附帶一提,我不認為任何的政治訴求,可以高過於對事實的認定。
時代在改變,很多新的東西不是我們當年的樣貌,複雜的東西也不見得可以想當然耳。因為媒體品質低落,我們不能照單全收,只好在看的時候小心求證,但低劣的東西看多了,我們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自以為是、以偏概全、過度放大自己。
例如有一篇網路文章,貼出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試卷上老師批改內容,理直氣壯地罵教育、罵老師,殊不知自己完全在狀況外,不懂甚麼是「概算」。(參考:http://ww.thefundaily.com/cat65/node712910/24253)附帶一提,對於工程設計來說,概算非常重要,在構思時通常是在腦中或紙筆概算。(概算是否應該在三年級教,考題設計好不好,則是另外的問題。)
所以,我的原則是「不為惡」,評論已獲證實的事、分享無傷大雅的事,盡可能對事不對人,除非「人」已經成為「事」中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份。因為對人造成的傷害,並不是更正內容就可以輕鬆了事的。
我的做法是,把想法記錄下來,但發言內容如果有狀況不明之處,需要進一步查證和釐清的話,則先不公開。除非內容有時效性,則我會盡可能標示狀況不明之處,以「假設語氣」和「弱化修飾詞」給意見。
我知道,這樣一來,我的文章的時效性不夠,內容不夠勁爆,但我想我寫文章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,而不是取悅讀者,更沒有必要隨媒體起舞和瞎攪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